欢迎来到科学智库!
您的位置:首页> >研究动态 >西工大:战略实施“3-10”计划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西工大:战略实施“3-10”计划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来自:西北工业大学  2020年06月05日10:57 

“双一流”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中国高校发展开启了划时代的序幕,也为西北工业大学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历史性机遇。适逢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回眸“十三五”,擘画“十四五”,正当其时。

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造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工、理、文、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西工大推出“十三五”规划中的重磅举措——“3-10”计划。实践证明,该计划的实施,对西工大“双一流”建设具有以“战略规划引领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它的持续推进,对西工大中长期发展将产生深远的作用,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10”计划重在“拓展新领域、发展新学科、打造新高峰”

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是学科建设。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求,学科建设则是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

《西北工业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提出,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促进内涵发展、提高学科水平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突破口,按照“强基、固优、扶新”的发展思路,坚持“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探索前沿、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有重点、分层次提升学校学科的整体水平,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目标,立足学校学科发展实际,西工大实施“3+2”一流学科(群)建设方案,重点建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3个特色优势学科,机械工程及其力学基础、信息科学及无人系统技术2个主干支撑学科群,冲击世界一流水平,巩固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引领作用,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面向未来,实施“3-10”计划,即是以“建设10个学科、培育10个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攻克10个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核心内容的重大计划,旨在为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十三五”期间,“3-10”计划重点拓展无人系统、柔性电子、生态学、网络空间安全等10个学科。重在开拓学科新领域,形成新的学科优势,并与学校现有优势学科形成互补。

重点培育海洋科学、智能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特种医学等10个左右新兴(交叉)学科方向。重在激发现有学科活力,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造学科高峰,同时为未来形成新学科奠定基础。

重点攻克10个左右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重在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强调,实施学科高峰攀登行动计划,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按照“新兴、交叉、融合”的思路,进一步夯实“强基、固优、扶新”,努力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工、理、文、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

同时强调,实施科技体系创新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围绕“三个面向”,加强智库建设,瞄准国家战略规划,主动布局并动态优化科研发展方向,有组织地谋划重大科研项目。在柔性电子、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等新兴方向深入实施“3-10”计划。

学校发展规划处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协同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等职能部门,加快推进“3-10”计划的实施工作。

西工大“3-10”计划模式和成果得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方光华的肯定:西工大“双一流”建设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并批示陕西省教育厅转发给省内高校参考学习。

“3-10”计划聚焦“提质增量发展”成效显著

“‘3-10’计划实施四年来,提质增量成效显著,尤其是增量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提供了新的建设动能和发展势能。”西工大副校长宋保维教授向记者系统介绍了“3-10”计划的实施情况。

“原计划拓展10个学科,实际新增了13个学科(工学5个、法学2个、教育学2个、理学1个、管理学1个、医学1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此外,文科、医学学位点正处在布局、论证和推动中。” 西工大副校长张卫红教授向记者介绍了新学科的拓展与建设情况。

通过实施新增学位点培育计划,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领域。在原有学科基础上交叉形成了3个新的学科(网络空间安全、生物力学、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通过引进人才新建2个学科(柔性电子学、生态学),其中柔性电子学获批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学校的工学、理学学科布局已较为齐备,文、医仍有空间。尚需加强布局外语、经济、管理、法学、医学的一级博士点。”张卫红说。

“尤其是文科的建设,对人才培养极具深远影响,学校党委非常重视。” 宋保维说。

原计划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方向10个,实际培育了15+。其中的7个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支撑了学校3+2优势学科的发展;3个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形成新的增长点,培育获批新增3个学位点(柔性电子学、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深海生物材料)。

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涵盖“工、理、文、医”,体现了新兴,强化了交叉,聚焦人工智能、机械工程、力学、柔性电子学、深海生物等新兴(交叉)方向布局建设,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已取得可喜成绩。通过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有效支撑了已有优势学科和新学科的建设发展。

原计划攻克10个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和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实际培育项目13+。比如有序结构的精准构建及物理效应、高温润滑及耐磨材料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柔性电子若干基础问题的前沿探索、纳米能源器件中能量转换功能的劣化机制研究、生物生态适应进化的机制、新型时空光场的探索及应用、微纳尺度物理力学前沿基础问题研究、全太阳动力的行星探测器及深空间科学应用、面向载人航天与火星探测的微器件研究与研发等,这些项目进展显著,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布局新机构,“3-10”计划“增量效应”凸显。新成立教学研究机构9个(民航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生态与环境保护学院、柔性电子研究院、无人系统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等)。

“3-10”计划实施四年来,成绩斐然,并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围绕“3-10”计划相关领域,引育了一批顶尖、领军人才,其中2019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依托实施“翱翔人才工程”,引育杰青、优青等青年拔尖人才30余人。

建成3个公共平台。其中,柔性电子技术平台,支撑柔性电子学;医学公共实验平台,支撑医学;生态学科大数据和功能试验平台,支撑生态学。

围绕“3-10”计划,获批多项重点重大项目,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是文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改善学校承担重大项目的领域分布结构。其中,张炜主持的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黄维主持的面向颠覆性技术的基础研究原创突破模式与路径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张卫红主持的面向增材制造的产品创新设计技术,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刘维民主持的润滑材料的基因组学研究与演示验证,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於志文主持的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推动技术向学术转变、工程向科学迈进,大大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在NatureScience发表研究论文实现零的突破。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5篇;在同一期Science上发表研究长文3篇,并登上当期封面;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子刊发表论文9篇;在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反刍动物大数据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研制了金属材料快速凝固实验系统,部分重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了结构轻量化高性能优化设计理论及多型号应用关键技术;获2018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4篇(全国第一)。

相关成果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排名,尤其是在ARWU,USNEWS的排名(这两大排名均侧重于用科学研究指标来对大学的学术水平进行排名)。

打造“3-10”特色品牌推动西工大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实施‘3-10’计划,并努力在持续扎实推进中将其打造成西工大的一个特色品牌。”宋保维表示,该计划“十四五”重在“拓展内涵+内涵建设”,前瞻布局,开道超车,快速提升各学科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围绕“10+X”个优势与新布局学科,拓展“3+2”学科内涵,持续支持马学科,布局公共管理、医学、外语、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或博士学位点;打造“10+X”个立德树人团队,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培育或产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省级特等奖;培育“10+X”个科技创新团队,以解决重大科学理论问题为导向,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关键任务,侧重大科研团队和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建设;建设“10+X”个教学科研平台。重在建设信息、机械、力学、物理、化学等公共教学平台,新增国家级科技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文管类国家级平台。

宋保维表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强化“3-10”计划顶层设计,突出重点方向培育项目;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工作,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经费投入;加强与项目负责人的沟通交流,督促落实好各项目实施计划,以“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指标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

强化理科支撑作用,推进人文医工融合。改革单一的学科评价制度,建设开放、多元的学科文化;进一步强化理科对工科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快医工交叉融合,在医学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

探索培育机制,实施监测评估。探索建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项目形成培育机制,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绩效评价;实行“3-10”计划项目年度监测与评估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实施,进行项目及经费动态调整。

西工大坚持特色一流、内涵发展、改革驱动。在保障现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学科分类发展路径,构建学科内涵发展模式,培育和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完善学科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全面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引领科技创新。

西工大一流特色学科建设水平快速攀升。以“3+2”一流学科(群)为主体、以前沿交叉学科和基础支撑学科为两翼,初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初步形成了与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工、理、文、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体系,并产出一批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科技成果。

“双一流”建设以来,西工大“3+2”一流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阶段目标基本完成。一流学科(群)有效发挥了雁阵效应,带动了其他学科快速成长,有力推动了学校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