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科学智库!
您的位置:首页> 大学与学科评价专题库 >智库发布 >动态 >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

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

2018年04月19日16: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团队,产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毕业生。基于此,人大法学学科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分别设定为:到2020年,要能够吸引世界顶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法学院任教,要具备世界一流的回应中国问题的能力、世界一流的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法治挑战的能力,要培养出竞争世界一流实务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到2035年,要能够汇聚世界一流人才,要具备设定世界性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教职竞争力的毕业生。到2050年,法学院建院100周年时,要能够汇聚世界顶尖人才,要具备引领世界性问题研究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世界顶尖教职竞争力的毕业生。

为实现前述目标,人大法学院未来将在已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

一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构建对一流学生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具有现实回应能力、面向未来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人大法学院正在探索实施一体多维、二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强调以法学知识更新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实践项目创新为依托,建设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体、通过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夯实基础、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培养拓展思维、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开阔视野的“一体多维”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培养项目、产出立足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素材、搭建科研与教学的畅通转化平台,实现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他们想成为并且适合成为的人”。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本学期,人大法学院新开《大数据、金融科技与法律监管》《电子商务法》《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制》3门前沿专业选修课,以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出的新要求。新开《民商法务前沿》《公司法务前沿》《刑事法务前沿》3门实务专业选修课,邀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共同主讲,实施理论界与实务界“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按照一案一课的形式,就具体案例展开深入分析。《物权法》教学班将试行本科与法律硕士同堂上课,并以此为试点启动本科—硕士—博士联动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做到“大课要大、小课要小”,对讲授型的基础课、主干课打通本硕博授课,对研讨型的案例分析课程以及经典研读课程以小班教学为主。

未来,人大法学院将继续发挥国际学位项目、交换交流项目和海外实习项目以及高水平国际竞赛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际性,更加注重吸引全世界优秀法科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和机构任职的毕业生数量,培养中国和世界法学法律界的领军人才。

二是以建设未来法治研究院为重点突破,实施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沿学科、跨学科发展战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为了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法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人大法学院成立了未来法治研究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将成为促进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及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具有创新实力、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能够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并力争具备在这些新兴学科领域与世界顶尖法学院平等对话和竞争的能力。

未来法治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是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方面,将深入持续探讨新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法学理论和法学问题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方面,将全面探索掌握新技术、适应新需求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司法实践方面,将针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法治提出的挑战给予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层面的回应,深入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智慧司法行政、智慧法律服务的广泛应用。目前,未来法治研究院已经汇聚了一支具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多元、年龄优势明显、国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学术团队。研究院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问题,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挑战,已先后组织多次未来法治读书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和前沿讲座,逐步起到了学术引领作用。

未来法治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法学学科整合学科优质资源、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团队、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科发展机制、提升学科竞争实力、引领法学学术发展、扩大人大法学学科在国际法学界的影响力,具有整体性的导向作用。

三是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汇聚世界一流人才,建构引领法学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共同体。

人大法学院将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合理考虑学缘结构、职称结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分类开展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针对80年代前的教师,主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补齐短板,同时鼓励现有师资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针对80后教师,进行学科方面的重点布局,实施“炜瑞学者计划”等人才计划,积极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逐步发挥其在法学学科的研究中坚和骨干作用,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突破口,积极为其拓展海外交流和访学机会,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研究能力的新生力量;针对90后师资,实施人才储备政策,对未来准备引进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学术跟踪。同时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岗位设置和退出机制,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更为合理,能够立足中国实际、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回应现代科技法律前沿问题、引领法学发展,能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高层次学术共同体。

四是以提升国际性为保障,推动与国际顶尖高校和国际机构实质合作,打造国际合作品牌项目,构建具有区域和国际话语主导权的开放型合作机制。

人大法学院将依托已有的国际合作资源,重点布局国际合作伙伴战略,着重加强与世界顶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以及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交流的渠道与内涵,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目前主办的中美、中欧、中澳、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国际交流品牌项目,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国际性提升战略,构建高水平对话机制和知识创新与研究合作机制,构建基于开放式科研创新系统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组建项目组合作开展知识创新与研究,创新国际合作科研的平台与渠道;将合作口径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拓展到国际规则制定、公共服务等领域,同时将合作领域从传统法学扩展到新兴学科和跨学科领域,逐步提高中国法学的国际影响力。

对于法学院来讲,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光荣事业,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负重托,砥砺前行,致力开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